第二百六十六章 改变审美

最新网址:www.washuwx.com

“哎哟,有眼不识泰山……”

葛尤十分狗腿的握住何兵,“不知您都拍过什么作品,让我也崇拜崇拜。”

“嗨,说出来就跟我骄傲似的。”

电视机里,何兵领着葛尤来到工作室,一一介绍。

“这是著名的青年画家杜鹃……”

江杉抬着下巴斜了一眼,气质高冷,大卷发极具个性。

“哇,这个姐姐好看。”

“嗯嗯,味道不一样。”

“她叫什么啊?”

“后面有演员表,气质真的好好!”

得,一群墙头草。

这两集对十几岁的孩子来说,有一定观影门槛,但随着剧情发展,几个骗子开始给葛尤讲课,立时又满场包袱。

到最后,白奋斗听导演忽悠,到街上突破自我。

“今天你把他打发哪儿去了?”

“让他解放天性去了。”

“那怎么还没回来,不会出事吧?”

“哎,回来了!”

只听“咣当”一声门响,何兵几人扭头看,想知道什么情况。

姑娘们也好奇的不得了。两秒钟后,屏幕里晃晃悠悠出现一个身影,在看清楚的同时,瞳孔瞬间放大。

一种控制不住的崩裂感,狠狠冲刷着笑神经和脸部肌肉。

“噗!”

“噗!”

“哈哈哈哈!”

几个姑娘先是笑,跟着往后仰,接着又往前倒,一颤一颤连声都变了。

咣啷咣啷!

更有撞桌子的,摔下椅子的,食堂内糟乱一片。

与此同时,电视机前的所有观众,无不前仰后合,笑岔了气。

这年头不像后世,看女装都看吐了,男扮女装还非常新鲜,特别葛尤那个造型,那个气质。

碎花衬衣,顶着长发,丝巾包头。

拔新领异,惨不忍睹!

“怎么回事?怎么回事?”

食堂夸张的响动引来了教练,灯光大亮,几个姑娘排排站被训话。

巴拉巴拉一通骂,喜庆的小姑娘忽然举手,“教练,是我们不好,您让我们看完吧,最后一点了。”

“嗯?”

教练气乐了,“有本事啊,还让你们看完?那不演完了么,一天就两集,咦?”

大家一块扭头,发现片尾过后,居然又出现了一幕画面。

那是一段短短的默剧,黑白画面,卓别林时代的风格。

谈不上什么情节,葛尤穿着标志性的衣裳,在街上闲逛,遇到何兵调戏徐凡,上去英雄救美,结果被揍。

在戏里,几个文艺青年花了极低的成本,为白奋斗拍了这部短片。

在戏外,许非琢磨了好久好久,花费远远超过“极低”。

他就是要一种古老的,原始的影像状态。全程没有声音,画面粗糙,不时有划痕出现。

徐凡被救后,并没有一见倾心,跟着王志闻走了。最后一个镜头,葛尤鼻青脸肿,对着镜头在笑。

短片本身没什么,但配上前面他被各种戏耍,拼命坚持,追求梦想……便似注入了某种灵魂,令人目不转睛,无限慨叹。

那个姑娘睁着大眼睛,更是悠然神往。

………………

冯裤子有句很著名的言论:“有很多垃圾观众,才有那么多垃圾电影。”

不完全对。

当《小时代》在2013年拿下4.83亿的票房时,别的投资方一看,呀哈,原来这种撕逼智障的影楼风就能让观众满足,咱们也拍。

当《孤岛惊魂》以不到500万投资,回收9000万票房时,人家一看,呀哈,原来粉丝的钱这么好赚,咱们也拍。

当鹿版《盗墓笔记》突破10亿时,人家再一看,呀哈,原来流量+大IP简直绝配,咱们也拍。

当一部烂片,由于各种因素获得成功时,必然会有一大批跟风之作,且不断突破下限。

投资方——制作方——观众,影视产业链是一个圆,并非单向的,都为要烂片大行其道负责。

还有一句更著名的话:“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你不喜欢,你算老几?”

也不完全对。

有些时候,审核者违背观众意愿。但还有些时候,人民群众的审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

市场和审美都需要培养,看看国内的环境,从09年到19年,这就是一个观众审美由低到高的过程。

明白啥叫好片,啥叫烂片,并且自觉抵制烂片。

那放到八十年代,情况更严重,一群极度饥渴的观众,根本辨别不了啥叫好,啥叫烂,有的看就行。

而《胡同人家》的出现,不能说大为改观,起码对部分观众产生了影响。

首先得明白,这是一部情景喜剧,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然后得会看,知道哪块是包袱,哪块应该笑了。

比如老天津卫听相声,你是不是行家,就看你会不会叫好。

第一部打基础,先让观众接受,第二部全面开花,节奏同步,这叫会看了。

《胡同2》播出数天之后,《京城青年报》的互动版块再度火爆,对话集也重出江湖,在街头巷尾流传。

没有了质疑形式、题材的言论,都往更深了探讨,且迅速与其他电视剧区分开。

“群像到底怎么拍?看看胡同。

人来客往的不算,单讲大杂院的十位。

白奋斗,性格好人品好,就是嘴贱了点,长的丑了点,头发少了点。他看似一个底层小人物,实则是改革开放的先锋者。

现在有多少人能狠心下海?又有多少人在经商失败后,能坚韧不拔的操持一份街头文化产业?

陶蓓,时尚女青年的典型,爱潮流,赶时髦,有点作,有点娇惯,但她的可爱和原则性,让人不得不爱。

……

十个人性格各异,各代表一类群体,堪称社会缩影。

但群像并非单纯的区分,还要讲故事。胡同让每集独立成篇,针对不同的事件和客串人物展开,让十个人变成了观察者、评论者和参与者。

这在国产剧历史上第一次出现,足以成为今后类似作品的教科书。”

“胡同已经跳出了国产剧的范畴,开宗立派。

开了情景喜剧的宗,立了京腔影视作品的派。我敢断言,以后此种语言风格的作品会越来越多。

但它不仅如此,还有很多表现手法、思想内涵,都非常值得研究。

它不再先入为主的将人物分成善、恶、美、丑,而是展现了一种普通的,最真实的人群面貌。

每个人都有优点缺点,每个人都有被喜欢和讨厌的一面,每个人都有良知和欲望。

一群小市民,以平民化的视角针砭时弊,痛快淋漓。比如前两集,取名《无题》,我看的时候还在奇怪,看过之后毛骨悚然。

重男轻女的现象非常普遍,但在我的观影印象中,这是最直接的一次批判。

而它偏偏还是部喜剧,这正是胡同的魅力,包藏在世俗之下的咄咄逼人。”

“保持了上一部的同等水准,针砭时弊绵里藏针,又秉承了一贯的聪明态度——始终让基调处于上扬的积极走向。”

“或许我们再过十年看这两部剧,仍然不会过时。”

“幽默是一种境界,一个被审美对象,是你往那儿一站,观众就会心一笑。

喜欢胡同的编剧组,知道我们的痒痒肉在哪儿,光把手指头放在嘴边一吹,我们就笑了。因为有共鸣,说到心里去了。”

……

当然也有批评的,主要针对文艺青年两集。

“胡同的幽默是高级幽默,有个地方却把握的不好,为什么要让葛尤扮女人呢?一下子拉低档次。”

“文艺青年前面非常精彩,讲课那一段真材实料,都是艺校课程的改良版。后面扮女人接受不了。”

“我认识一个在京城流浪的文艺青年,学美术的,生活状态真是一样。最后的默片更是经典,感觉完全出来了,唯一的败笔就是扮女人这点。”

“低俗!”

京台内,许非翻着报纸评论,问:“观众来信有这方面的意见么?”

“有,但少数。”冯裤子道。

“我也问了身边朋友,大部分觉得没啥,挺逗乐。”赵宝钢道。

“少数也别忽视,这年头不重视观众意见,没好果子吃。”

许非想了想,“这样,不开茶话会么?请几个记者来,正好咱们交流交流。”

(还有……)

“可能在后面吧。”

姑娘们十分不爽,然后,就看着江杉了。

以白奋斗和文艺青年为主,大杂院没啥镜头。

“小蓓姐姐怎么还不出来呀?”

“就是,我可是冒着生命危险才看的。”

“没呢没呢,明天公布。”

“那你能抽中么?”

“我怎么知道,那么多人写。”

何兵掰着手指头算,“什么凯歌、艺谋、田壮壮,什么姜闻、葛尤、刘晓庆,这么说吧,但凡在江湖上有点字号的,我都认识。”

白奋斗疯了,死乞白赖想混个角色。对方就想骗钱,联系盲流圈的几个朋友,一同演了出戏。

食堂安静下来,黑漆漆的只一点光。

今天是文艺青年那两集,讲白奋斗又一次考电影厂无果,偶然认识了一个家伙。这哥们吹逼,说准备拍部大戏。

姑娘满怀期待,“要是能参加茶话会就好了,就能见着小蓓姐姐了。”

“是呀是呀,小蓓姐姐多好看。”

什么叫喜庆,就是她笑的时候,你也想跟着乐;就是点了胭脂的白面馒头;就是天生具有亲切感。

“虹虹,你那个抽中了么?”

小伙伴齐声附和。

胡同里面的角色,白奋斗无疑最受欢迎,其次便是陶蓓,男的喜欢,女的也喜欢。尤其那些爱漂亮的小姑娘,已经把她的穿搭奉为圣经,不自觉想模仿。

“嘘,小声点,开始了!”

夜,国家花样游泳队宿舍。

楼下食堂已经关门了,几个人影鬼鬼祟祟的溜进来,也不开灯,抹黑打开电视机,声音调小,熟练无比。

其中有个十几岁的小姑娘,肉乎乎的脸,笑起来眼睛咪咪着,特喜庆。

阅读从1983开始最新章节 请关注凡人小说网(www.washuwx.com)

  • 加入书架
  • 目录
  • A+
  • A-